木兰围场名称的来历是:“木兰”是从满语“哨鹿”的发音衍生而来的,“哨鹿”是当时清代在此 打猎时的一种诱猎方法。狩猎时八旗士兵猎人潜伏在草丛中,头戴假鹿头,口中吹木制的长哨,吹出仿效鹿求偶时发出的“呜呜”声,或引诱鹿到此以便猎杀。围场就向鱼民打鱼一样用八旗士兵事先设 制包围圈,将猎物围起来再进行集中打猎方式。 自从康熙于1681年(康熙二十年)选中了这个地方,就以“喀喇沁、敖汉、翁牛特诸旗献牧场”,据清廷(清末《围场厅志》记载:“两部所献之山川约在伊逊河以东,为围场全境之东半”),再加上西 部原属清廷的领地,构成了阔达一万平方公里以上,在围场内根据山势地形的变化和飞禽走兽的分布情况,划分为六十七个小“围场”。以木栅、柳条边为界,设置了四十座巡逻哨所(满语称卡伦),巡 边保护,绝对禁止一般平民进入这个皇室禁地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境内林木参天,野兽遍地。
内忧外患给刚刚以“弓矢定天下”的清王朝笼罩了一层阴影。因此,整饬武备,团结蒙古诸部,巩固北部边防,成了清政府的 当务之急。于是,清朝选中了这块南拱京师,北控漠北,山川险峻,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建立围场。这样既可锻炼军队,提高战斗力,又可借助满、蒙民族围猎的活动,联络感情,加强团结,从而实现“以蒙古内外之心,成巩固之业”的安国大计。坝上草原驿站-13623145002